为加强学科课程与生产劳动相融合,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,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,强化知行合一,11月初,吕墅小学以“稻米”为主题,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,实现了课程协同育人功能,打破学科壁垒,让孩子们亲身深度参与秋收农事,懂得劳动最光荣、劳动最崇高、劳动最伟大、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道理。
悟:稻米文化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,每一粒稻米在端上餐桌之前都要经历育秧、打田、插秧、锄草、施肥、生长、抽穗……一系列过程,每一粒米都是源于大自然的眷顾与馈赠,是从春华到秋实的时光凝练。
少先队员们来到花开西庄的红领巾主题馆,观看水稻纪录片,听解说员讲解大米和稻谷从成熟到收获的全过程,以及农耕文化千年的发展,一起走进袁隆平爷爷的“禾下乘凉梦”和“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”,感受袁爷爷的家国情怀,体会爱惜粮食的重要性。
忆往昔,神州大地稻浪此起彼伏,看今朝,华夏稻米文明源远流长大国之“稻”。学生们深切体会农耕之不易后,吟诵 “足蒸暑土气,背灼炎天光”等诗句卡片,孩子们对于“粒粒皆辛苦”会有别样的体会,在潜移默化中珍惜粮食、学会感恩。最后,在纸上写下诗词表达所思所感,用画笔绘出心中的丰收景象。
劳:稻米收割。秋天的田野里金灿灿的一片,在阳光的照耀下,闪烁着丰收的喜悦。走进稻田一片片水稻长势喜人,风吹稻浪,展现出一幅好“丰”景。
秋收之旅的核心就是去领取镰刀收割水稻,挽起裤腿、弯下腰,体验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”的农耕生活。左手抓稻,右手挥镰,闻着稻香,小小农夫们戴上草帽,收获秋天第一把“丰收的果实”。将一把把水稻捆绑好,再试用“失传已久”的古法打稻粒,扬起稻穗,用力摔打,将稻谷摔落,“打”出带着清香的稻谷,在劳动中体会每一粒粮食来之不易。
一束束稻穗变成了一颗颗饱满的谷粒,但还是包裹着金黄的外衣,接着就是舂米。舂米就是脱壳的过程,舂出来的壳就是米糠,剩下的米粒就是我们吃的白米。少先队员们使用碾米机,将带壳的稻米去壳出米,去壳的大米,没有过度研磨抛光,绿色天然口感上佳,且弥足珍贵。
创:稻米艺术。少先队员们展开丰富的想象,让画笔在草帽上自如挥洒,或将丝带和稻草裁剪粘贴,释放创意,挑战各种独特的花样搭配。少先队员们的思维天马行空,一顶顶创意十足且独一无二的草帽在少先队员们手中诞生了。
割完稻后,剩下的稻草变废为宝,少先队员们打开自己创造力满满的脑瓜,将稻草扎成稻草人,再给它穿上各色衣服,站在稻海中守护田地。
说起稻草绳,可以说是给上世纪80、90年代孩子的童年带去了无尽的欢乐!稻草用途多多,既可以搓成草绳用来做游戏,也可以编成各种编织物......吕小的孩子们搓几根草绳、挑两捆稻草,动手动脑。瞧,一只草鞋,一个灵巧的小篮子已经完成了。
丰收的歌儿快乐的唱,吕小的孩子们用童真的声音唱响丰收的乐曲,丰收的歌声响彻了美丽的吕墅小学。
研:稻米研究。正值水稻收获的季节,学生手绘一幅幅水稻生长科普图鉴,让学生认识一粒米的由来,了解盘中餐的来之不易。为了让学生亲切感受丰收的喜悦,学生们将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稻田的计量单位,一起来计算稻田的产量。孩子们还带着疑问走近生活,观察比较大米的种类,粳米、糯米、糙米等等。
品:稻米美食。秋风起,稻花香。少先队员们抓一把新出的大米,放进爆米花机,在火上摇啊摇,转一转,伴随着“嘭”的一声热气升腾,花开遍地,扑鼻而来的是童年的记忆,这是爸爸妈妈小时候的零食。
中国自古以农立国,先秦时期即以稻为饭食,还将稻米用来酿酒,酒为祭神不可或缺的贡品,此外各式各样慧心巧手精致的米,在传统岁时节庆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。一起来看看大米制成的各种美食。
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吕墅小学将课堂搬到了田野上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,带领学生身体力行地去感受劳动的艰辛,去品味丰收的愉悦,彰显了劳动教育在树德、增智、强体、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,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。
|